“吃糖会得虫牙,不能吃”
一些比较年轻的家长,通常并不会采用欺骗的方式来阻止孩子吃糖,而是会告诉孩子比较坏的结果。
比如告诉孩子“吃糖就会得虫牙”。其实吃糖不一定会得虫牙,不过也确实会提高患虫牙的几率。
这样的回答,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错,但其实也不够科学严谨。因为孩子在之后将会慢慢地发现,有些孩子没有吃糖,却同样得了虫牙。
而有的孩子虽说吃糖,但是却没有得虫牙,从而也会对家长产生质疑,催生出一些“误会”,导致孩子的心理受到负面影响。
当然,相比直接欺骗孩子来说,这种方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还是比较小的,但同样是负面作用。
并且,这样做并不能够达到控制孩子吃糖的效果,孩子同样会偷吃、报复性狂吃等现象,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。
“糖为我们提供能量,要是吃太多了,可是会长胖的”
面对孩子的问题,有理有据的回答,将会给我们带来更理想的效果,比如我们以端正的态度告诉孩子关于糖果的科学事实。
之前遇到过一位宝妈,她的孩子在对她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,这位宝妈就使用了“三个步骤”来回答孩子的问题:
第一步,就是肯定糖果的美味,让孩子觉得妈妈就是和自己“站在一边”的。这样做,不仅能够让孩子正确地认识糖果,也能够让孩子更加认同妈妈的话。
第二步,就是告诉孩子糖果的作用,比如糖果会为人体提供能量,让人们可以“有劲儿”。另外,糖果还能够刺激多巴胺、内啡肽的分泌,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等等。
第三步,就是告诉孩子能量是不能太多的,因为人体需要的能量是有限的,如果能量太多,那么就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运作,还会导致能量转化为脂肪被身体储存起来,从而导致身体素质变差、体型变胖等等。
总体来说,就是先肯定,再阐述,最后给出分析,孩子就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多吃糖的坏处,从而认可家长的控制行为,不会产生行为疑惑,也不会对家长产生不信任,甚至还会潜意识地形成一种自主的控糖思维。
我们能够发现,最后一种回答方式,会得到较为理想的效果。
不过,大家可能不知道,这种回答方式,可不仅仅能够实现控糖效果,还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有积极影响。
你回答方式,决定孩子未来的科学态度
孩子的成长,是会受到家长极大影响的,家长的很多言行习惯,在无形中就会直接被孩子“学了去”,就算是孩子没有主观上的学习偏向,孩子的大脑也会潜意识地进行 学习,这就是家长的示范作用。
当家长以科学的方式来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,孩子也将会建立一个科学地审视事物习惯,在面对一些陌生事物的时候,更容易采用客观科学的方式来对待。
比如在遇到某件陌生事物的时候,孩子并不会因为自己的第一印象去决定事物的属性,而是会认真地进行分析研究。
就像最后一位宝妈给孩子科普了糖果的作用之后,孩子便对于糖果的知识很感兴趣,会主动地查阅很多关于糖果的资料。
详细地去了解糖果,认识到糖在人体内的转换过程,知道了糖为什么会变成能量,明白了食物和糖的关系,人体其他的能量来源等等。
这样一来,孩子不仅达到了自主控糖的效果,还增加了自身的知识储备,学到了很多的课内外知识,甚至也会因此而产生更积极的学习态度、更强的学习动力等等。
所以,家长们应该任何时候,都做到以科学的方式来回答孩子的问题。
这样不仅更容易实现家长的教育目的,也能够获得更多“意外”收获,增加孩子对于科学知识的求知欲,提高孩子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等。
结语
在日常的生活中,家长们应该注意一些自己的言行细节,比如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,就需要采用科学的态度来进行,而不是对孩子“哄骗”或是“选择性回答”。
那么,你觉得如何回答孩子关于“为什么不能吃糖”的问题比较好呢?你会和孩子讲科学道理吗?
(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侵权立删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